末伏(漢語詞匯讀音:mò fú),是指立秋后第/一/個庚日至立秋后第/二/個庚日 前/一/天這時段,共10天。末伏是三伏天中的/zui/后/一/伏,俗稱秋老虎。末伏早晚較涼快,白天陽光依然劇烈。 末伏,是“三/伏”之/一,所謂“伏”即是“暑氣潛伏于地”之意,標志著一年里/zui/炎/熱的時期;也有的解釋是“伏”就是天氣太熱了,宜伏不宜動。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,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、氣壓低、濕度大、風速小
“伏”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紀日來推算的。我國古代一些地方常用天干和地支紀年,六十年周而復始。在六十年(月、日)當中,每一個年(月、日)都有一個不同的干支名稱,例如甲子年、乙丑月、丙寅日等。庚日就是每逢有天干“庚”的日子,因天干有10個,所以每10天就有一個庚日。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,立秋以后的/第/一/個/庚/日為末伏的/第/一/天,至立秋以后的/第/二/個/庚/日/前/一/天結束;
三伏天,是/一/年/中//氣/溫//高且潮濕、悶熱的時段,全國多地持續高溫模式。造成三伏天南方濕度高的原因是,三伏天吹東南風,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,空氣潮濕,海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。